读者:孩子有些“玻璃心”,稍微一批评就想哭,应该怎么办?
【资料图】
通北中心小学陈伊婷老师回复:学生往往期望被表扬,一旦失误被批评就不敢面对老师否定的评价和态度,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好引导。
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失败和困境迎难而上,遇到困难让学生自己找办法解决和应对,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办法总比困难多,学会独自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引导学生看淡失败,跟学生一起战胜困难。我们有时面对遇到失败的学生说:“没关系,失败很正常。”但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表明,我们根本不能容忍失败。面对学生的失败,我们的失望和愤怒无形中传达给孩子失败是令人憎恨的,久而久之会对学生造成恐惧心理。希望我们能淡化对失败本身的评判,而更专注于对事情过程的审视。在学生面对失败时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到宝贵的经验。
引导学生面对挫折时进行自我恢复。在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教会学生不计较一时得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心胸如海。每个人都要在挫折中长大,培养学生遭受挫折之后的自我恢复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学生玻璃心,害怕失败,不接受批评,并不是因为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而是不敢面对老师否定的评价和态度。我们要时刻表明,即使犯了错,只要及时改正,仍然是值得夸奖的好学生,多肯定赞扬学生,为他们提供精神支持,自然会激发学生比你想象中强大的抗挫折能力。
我们不可能永远为学生遮风挡雨,更应该教会学生在暴风雨来临时如何面对。
读者:我平时做完作业,想玩些益智类游戏放松一下,但父母总觉得我贪玩,我应该如何跟父母沟通?
新桥中心小学柯月秀老师回复:父母跟孩子的人生经历不一样,对事物的看法与孩子不一样是在所难免的,许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游戏总是以一种斥责的眼光看待,因为父母不了解一些游戏是怎样的过程以及操作,会因为出于各种原因的担心阻止玩游戏,归根到底都是出于他们对子女的爱。
任何一种感情的升华都有赖于交流。当我们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先不考虑谁对谁错,相互之间有效沟通,才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快乐相处,解决家庭难题。作为子女,耐心倾听父母的意见是一种尊重。劝服父母时态度一定要好,可以找个父母喜欢的事,先畅谈一会儿,把父母谈高兴,再转到你要说的话题上。首先应该让父母知道自己作业已经完成了,玩些益智游戏和学习没有冲突;关键是让父母了解益智类游戏的本质,知道益智类游戏通常具有趣味性、虚构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它能够促进人脑的发育,对开发人的智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益智游戏还能帮助协调身体机能,缓解精神疲劳、减轻压力的同时体验快乐与成就;可以让人自由自在地享受其中,感觉轻松愉快。益智类游戏还有利于开阔了视野,认识了事物,适量的益智游戏有助于提高积极性,还可以避免存在的无聊、厌烦、无所事事等消极或者被动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因想要知道自己孩子的近况,只是为了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还可以邀请父母一起玩益智类游戏或者在旁边看自己玩益智类游戏,父母在参与亲自活动中,就会有代入感和参与感,也就能切实体会益智游戏的诸多好处,能感受到并非贪玩,从而也将我们自己的态度传达给了他们,慢慢自然也就能够接受。
读者:小朋友上课不敢举手发言,老师也说过让他回答问题时声音都比较小,这该怎么办?
龙师附小卢宇铭老师回复:为了增强孩子踊跃举手发言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倾听、了解孩子的内心。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孩子的本性就如一棵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小树,被路人来回冲撞,扭扭折折,很快就会奄奄一息。”“不要把小树放到大路上,而要用心呵护这棵正在生长的小树,让它免受人类各种言论的影响。”我们要先俯下身子,靠近孩子,倾听他的内心,了解其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敢举手发言;尊重、接受他的想法,再与其共同商量如何在发言上面更进一步。
二、鼓励、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行为的关键在于操作及其强化依随。孩子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究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害怕回答错误被批评或者否定。因此,可以做到:
(一)消除恐惧心理
家长或者老师首先应多鼓励孩子举手发言,只要有举手,马上肯定他、表扬他;不管孩子回答是否正确,都要及时表扬,强化他的发言行为。若是在班级,其他小朋友见状,也会消除恐惧心理,敢于举手发言。
(二)强化其举手发言的行为
可以与孩子共同商定奖励机制,在学校只要有举手,随之得到一级奖励;举手并且发言了,随之得到二级奖励;举手发言且声音洪亮,随之得到三级奖励。
三、发现、肯定孩子的闪光点,增强其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是指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欣赏、肯定的目光。多创造机会让孩子的闪光点得到发挥,增强其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高的孩子更易于积极自信地应对外界。 ⊙本报记者 刘健宁
关键词: